
2003年夏歐洲行
第一次去歐洲,整天都很high,因為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。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、在露天咖啡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,還有能親眼目睹凡爾賽皇宮的壯麗豪華…..不虛此行…
維也納的一處公園


熊布朗宮是奧匈帝國時期哈布斯堡皇族的宮殿。原意為美泉宮,因此處的水質良好的緣故。原為當時國王的別宮,後來哈布斯堡皇族幾乎待在這裡,成為正宮。

據說熊布朗宮的建築是仿照當年極具盛名的凡爾賽宮。當國王請同個設計師為他設計,看了設計圖及估價後,覺得太過耗費公帑,就縮小規模,成為現今的建築。但是我覺得小雖小,很精緻哩…


熊布朗宮是奧匈帝國時期哈布斯堡皇族的宮殿。原意為美泉宮,因此處的水質良好的緣故。原為當時國王的別宮,後來哈布斯堡皇族幾乎待在這裡,成為正宮。

臨走前留影紀念吧。

好像是後來由某個將軍使用的行宮,記憶有點模糊了…

聽導遊說摸了這雕像的胸部可以變得更有智慧,還猶豫啥…趕快去摸。咦??有的男團員的心態好像很可疑喔…

當時坐在車上,但是看到這個古建築有個現代的連鎖店,趕緊拍下來,看到麥當勞的標誌了嗎?

兩座高聳入雲的間塔,很典型的歌德式建築。

歐洲各大有名的都市幾乎都有國家歌劇院,但是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這座歌劇院最為有名。能夠在這裡演出的人,都是萬中之選的人才喔.. 這歌劇院是文藝復興式古典的歌劇院。西元1869年5月,歌劇院新落成時,以莫札特的歌劇「Don Giovanne」為揭幕曲。西元1945年因空襲遭到破壞,西元1955年復建後,以貝多芬的「Fidelio」為開幕曲。外觀宏偉的歌劇院內部有壁毯和以莫札特的「魔笛」為主題的壁畫裝飾,充滿華麗的氣氛。

徒步前往某座有名的教堂途中,看到這位打扮成埃及豔后的街頭藝人!



這家花店的花很五彩繽紛哩…

很像卡通「小天使」裡的景象。

這位藝人看來很有氣質,馬上按下快門。

再拍一張!

薩爾茲堡是一個人口大約十二萬五千人的古城。但以其古老的歷史,優美的市容, 豐富的藝術文化,每年都吸引無數觀光客來到這裡。它也是聯合國指定的「世界文化遺產」。這個城市自史前時代就是相當出名的鹽產地,薩爾茲堡﹝Salzburg﹞的名稱即鹽城的意思。目前薩爾茲堡最讓人熟悉的有二:一是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故鄉,二是電影「真善美」的拍攝場景。

巴洛克式的建築,風格跟前幾張照片中的哥德式建築教堂不一樣喔…

仰頭一望,很像能跟上天接觸的感覺…





米拉貝爾花園(Mirabellgarten):這是十八世紀時建造的花園,公園的陽臺上可欣賞玫瑰園、赫恩薩爾斯堡山丘的美景。據說米拉貝爾花園是1606年時當時的大主教為了情婦所建,情婦就叫就米拉貝爾。

因斯布魯克是個迷你的小鎮,但是,它的觀光客居奧地利之冠。因斯布魯克是哈布斯堡家族(統治奧匈帝國及後來奧地利帝國的皇族)的主要住所,也可以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權力與版圖開始走向顛峰的地方。街道的正中央是凱旋門。

這棟民屋建築頗有古味,隨興所致,順手拍下。

列之敦斯登是夾在瑞士和奧地利之間,是一個座落在阿爾卑斯山的小君主憲國。列支敦斯登人是西元500年以後到此的阿勒曼尼民族的後裔。1719年1月23日以列支敦斯登親王之姓氏建國。照片裡山坡上像城堡的建築,即是列支敦斯登親王的住所。

說起瑞士的盧森市,可能一般人沒什麼印象,但是要是說勞力士錶,大家可亮起眼睛了。我身後的商店,即是位於盧森市的勞力士鐘錶的本店喔..

有屋頂的卡貝爾橋可能是琉森最有名的路標,建於1333年,紅瓦屋頂,室內圍以山形牆的繪畫,所畫的大都為頌揚當地的歷史殉難者及英雄人物。橋的旁邊矗立一座八角形的石塔,此塔本來是一座水塔,但後來被當成一座監獄及行刑室。橋的兩端有許多日用品市場和花市,把琉森湖裝點得繽紛熱鬧。

逛完瑞士盧森市後,我們當晚前往附近的一處度假勝地住宿。面對瑞士湖泊的美景,馬上按下快門。

清晨的湖泊之美!

吃完早餐後繼續出發,行車途中又遇到幾處美麗湖泊,這張是唯一比較沒晃到的照片(車內搖晃嚴重…)。

鐵力士山旅客中心有個展覽館,展覽些都是冰柱啦、冰洞,總之很冷…

雪尚未融化喔..

從平地到鐵力士山頂,氣溫陡然一變,原本是夏裝到了山頂要披上大衣喔…山頂還飄雪哩…令人懷疑當時是否夏天…

美麗喔…

我們是坐纜車上山下山的!

瑞士盧森市裡的一個有名的獅子雕像,叫「垂死的獅子」(Lion Monument)。

這個石像是紀念在法國大革命時,保衛法王路易十六而殉職的瑞士外籍兵團。獅子背插一支斷矛,仍緊緊保護象徵法國和瑞士的盾牌……真令人感動。

迪戎鎮是產葡萄酒聞名的!





在石塊堆砌的大廣場,路易十四馬上雄姿立在中央。

頭…好像被切斷了…


宮內的歌劇院




威風凜凜的,君權神授的大皇帝。

看起來溫和多了,沒什麼霸氣。

『鏡廳』,是宮中最著名,最引人注目。長73公尺、寬10.5公尺、高13公尺的鏡廳,是當年皇室舉辦國宴、慶典和大型舞會的地方。

鏡廳有著極巧妙的設計,在兩側的長牆上的一側牆上,鑲有十七面大鏡子,另一面牆上開了17扇巨大拱型窗門,是由483塊鏡片所組成的十七面落地玻璃窗,拱型窗門與對面的大鏡子相對應,當窗門一打開,窗戶外的陽光和宮後皇家林園景色,映射進入廳內,人在鏡廳恍若置身於花光樹影的錦鏽裡,娟秀的景象讓人嘆為觀止。

整座鏡廳的裝飾,以鑲金及鏡面為主,乾淨俐落,大方而簡潔。人立於鏡廳中央,就能從鏡中反映出各個角度不同的自己。由此可知當年皇家舞會進行時,璀燦的燈光將鏡廳照得通明,映在翩翩起舞,貴氣十足的男男女女舞者身上。可窺見當年宮廷的糜爛奢華。

鏡廳之所以聞名,不只是因為設計的巧思,而是具有歷史意義。於1870年普法戰爭,法軍慘敗,拿破崙三世向普軍投降,於1871年耀武揚威的普王威廉二世,就在這座鏡廳內,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,而登基稱帝。過了48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,成了戰勝國的法國,也指定要在鏡廳召開和平會議,也在鏡廳與德國簽訂和約,即是著名的「凡爾賽和約」。歷史的幻化,讓人無法掐指盤算。如今鏡廳仍保存著當年與會代表的用品,用以紀念普魯斯人和高盧人曾經擁有過的榮光。因為兩次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鏡廳舉行,怪不得,鏡廳會成為遊客到凡爾賽宮必遊之地…

奧地利女王瑪麗德蕾莎的么女,路易十六的皇后。在法國大革命後,隨著夫婿路易十六被送到斷頭臺,據說在踏上斷頭臺時,瑪麗皇后一直是維持著幽雅的姿態,保住最後的尊嚴,讓圍觀的法國群眾極大的震撼。

一模一樣的畫有兩幅,一幅在羅浮宮、一幅在凡爾賽宮。是拿破崙稱帝時的御用畫師-大衛所畫。跪在中間受拿破崙加冕的是他的皇后約瑟芬。左邊那些觀禮的貴婦中,從左邊算來第二位著粉紅色禮服的女子,在羅浮宮一模一樣的畫,那位女子卻身穿白色。有人推測這位女子可能是大衛畫家欣宜的對象。

入口處的雕像是基督的十二門徒。仔細看,11位門徒的面孔朝向同一個方向,其中有一位門徒的臉孔朝向方向明顯不同(右邊屬來第二個),是向外望的。那就是聖經說的叛徒「猶大」。

上方的鐘樓就是歌劇「鐘樓怪人」居住的地方。有人說巴黎的聖母院是歐洲最美的藝術殿堂。

為歡迎拿破崙皇帝征討有功而建的。諷刺的是,當這座凱旋門蓋完後,拿破崙早就下野了。

羅浮宮廣場
在巴黎的最後一天是自由行程,我們選擇了自費去羅浮宮博物館。 羅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,在路易十四遷住到凡爾賽宮前,是波旁王朝的皇宮。是歷代王室經營四個世紀的結果,即使是失去皇宮的光環,甚至到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仍然陸續增建。所以相較於短短的二十幾年內速成的華麗奢華的凡爾賽宮,羅浮宮是幾百年慢慢的精雕細琢出來的,藝術價值恐略勝一籌。



返台前,我們到法國很著名的春天百貨公司逛,因為東西很貴,我們只到頂層的美食館消費。這是最後的下午茶。